对现代人来说,大家都知道,姓名由“姓”和“名”组成,是自己与别人区分的名称符号。除了父母会对“名”(多数为一或两个字)煞费一点苦心外,姓名似乎也搞不出多复杂的讲究。

但古人往往没这么简单,“姓、氏、名、字、号”各有各的说道,不了解一点古代知识,现代人往往都搞不清楚。

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姓,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指的是父系的血缘关系。我们

古人“姓、氏、名、字、号”的学问

今天概念的“姓”,实际上是先秦时代的氏,是父系血缘宗族符号。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同姓不能结婚,贵族女子的姓比名更为重要;氏是用来“明贵贱”的,男人一报氏,人家就知道你身份高低。

举两个例子:

1、哭长城的孟姜女,姜是姓,孟(孟仲叔季)是排行,表明她是一名姜姓在家排行老大的女子。不过,她是贵族身份,这可能出乎许多现代人的想象。

2、圣人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宋国是子姓,所以孔子姓子,他以祖先的字为氏,氏孔。

先秦时代“姓”的概念,从战国时代开始逐渐淡薄,到了西汉已经消失得非常彻底,以至于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有时竟然把“姓”、“氏”相混淆。

汉代以后“姓”发展成父系血缘的代号,而“氏”除了指父系血缘之外(比如“山东丁氏旺族”“江西刘氏宗族”)开始转变为指母系血缘。比如刘姓人家的女儿嫁到陈家(旧时女子大多没有学名),就被称作刘氏或者陈刘氏。

关于“姓”、“氏”就说这么多,下面说说“名”、“字”、“号”。

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一个“名”,长大成年后,会再起一个“字”。《礼记·檀弓上》上说“幼名,冠字”。就是说小时候(幼)起名,长大后(冠指男子20岁)起字。《仪礼·士冠礼》中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意思是说男子到20岁,会起一个字,名就不能随便再叫了,直呼人家的名是很不礼貌的,一般名只有长辈或君王才能叫,或是用于自称或谦称。

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历史上一直是奸白脸的反面形象,所以骂他的人不少。大家看京剧《击鼓骂曹》中的唱词:“高祖爷咸阳登大宝,一统山河乐唐尧,到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这里面直呼姓名“奸曹操”,就属于比较狠的骂人话。大家再看正史《三国志马超传》,马超在临死的时候,给刘备上疏说:“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曹操杀了马超家二百余口人,马超还很礼貌地称曹操的字孟德,由此可以看出:一、马超不是一般的有礼貌,可以断定出身基本不差;二、杀了几百口人也不直呼其名,可见在古代叫成人名确实很不好。

古代“字”是男女都有的,不是男性独占。男子20岁(弱冠)取字,女子15岁(及笄)取字,取字就意味着成年。我们说“待字闺中”,就是指女子已经有“字”了,已经成年了,可以结婚了。《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问黛玉“妹妹尊名”,黛玉说了名字。宝玉问“表字如何”的时候,林黛玉说“无字”。这说明黛玉此时还没满15岁,不可以结婚。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岳飞,字鹏举,大鹏举翅就是飞;杜甫,字子美,因为“甫”就是美好的意思;苏轼,字子瞻,这个理解起来,需要点知识,“瞻”有望、看的意思,《左传·长勺之战》中有“登轼而望之”这句话,这就可以解释苏轼为什么字子瞻了。

古人除了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一般都是自己取的,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可以用来自称,也可以文人雅士之间互称,号可以有很多个。比如我们熟知的郑板桥,其实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他就是号的名气比较大,现在如果说郑克柔,估计没几个人知道是谁。

就象诗词有“诗言志,词言情”这个说法一样,名、字、号也有一个说法叫“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对古人来说名、字、号包含着个人期望的全部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