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公司“瞎起名”的王传福,对这件事较真了14年
2003年,在香港上市之后,王传福在内地成立了比亚迪汽车公司。时至今日,王传福才讲述起比亚迪名字由来:“瞎起的。”
比起“瞎起名”的随意,王传福因为一件事对比亚迪这份“梦想”变得更加坚定。创业初期,王传福需要经常出差美国,而美利坚海关的百般刁难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争口气,为中国的汽车事业争口气。
为了“这口气”,王传福较真了14年。但是他不知道,未来的日子中,像
丰田、本田等传统日系品牌,在混动技术的研发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比亚迪更肩负起了中国混动的头部力量的重担。2008年,不仅有北京奥运会,还有巴菲特用18亿港元收购了比亚迪10%的股份,还有中国混动技术大门的打开,也定下了比亚迪混动技术的基调:坚定不移的走插电式混动技术路线。
同年,比亚迪F3DM正式诞生。第一代混动技术正式量产化的结果,就是以双电机结构为主导的混动模式就此面向市场,也是国内较早的P1+P3电机架构的混动车型,奠定了基础性的插电混动发展框架。
简单来说,四种驱动模式,包括纯电(P3电机驱动)、串联(发动机带动P1电机给电池充电,电池驱动P3电机)、并联(发动机和P3电机共同驱动)、动能回收(P3电机回收动能)。
缺点自然是当时发动机技术和变速箱局限性,传动平稳性差,动力表现不够出色。当然,就和很多新鲜事物第一次推出的现象一样,价格不菲,售价比燃油版贵出了8万元。
时间又来到了5年之后,第一代混动系统并没有收到市场巨大的反响,所以第二代DM混动技术势必要在薄弱环节发力,此次变瞄准了动力的输出功率。至此,第二代混动技术将以“性能至上”为主要的基调。
区别于第一代,全新的混动技术是以P3+P4+发动机为主要架构,各个模式上有了细微的差别。首先,纯电模式下,不单纯由一个电机驱动,P3和P4共同发力,性能有了巨大提升。
串联模式下,发动机和P3电机协同发电,P4驱动,多余电量储存在电池之中,保持P4电机拥有足够的动力。但从当时的使用工况来看,必须要满足电量低、时速低的状态;并联模式下,所以动力元件均进行工作,发动机和前后电机均进行工作,实现了适时四驱。而最后的驻车发电模式,即发动机通过变速箱发电挡驱动P3电机发电。
第二代混动明显将重心放在了动力输出的体验上,包括发动机从1.5T升级到2.0T,6速干式双离合升级到6速湿式双离合,引入了P4电机,从而实现了2015款唐DM百公里加速达到了4.9秒,也让广大中国消费者对比亚迪插混车型的性能有了初步的认知。
然而,如此性能之下,用户变得多了,同样问题也逐渐多了。最多的莫过于“有电一条龙,没电一个虫”。吐槽并未空穴来风,由于串联模式下没有传统意义上P0或P1电机,缺少了一个持久的发电机,电量出现馈电状态就变多,燃油经济性下降,动力出现衰弱。另外P3电机效率低,由于位于变速器的输出轴,不接受变速器调速,只通过固定的减速齿轮调速,就会导致高速巡航状态下效率变低。
转眼间,第三阶段的比亚迪混动来到了2018年。整体来说,第三代的混动大部分继承了第二代的架构,针对第二代的弊端引入了P0电机,也是我们所说的BSG电机。在众多欧系品牌车型引入48V轻混系统的浪潮下,比亚迪通过在发动机端引入BSG电机,有效的弥补了亏电的缺点,也在换挡的平顺性上有了提升。
另一方面,在电控技术领域,实现了质量的整备,实现了高压3合1技术和驱动3合1技术,电机的体积和重量都有所减轻,性能有了二次的提升。
通过一代和二代的发展,三代混动技术在大功率电机和大功率电池上有了比较大的突破,发动机俨然成为了一个比较好的增程器,也逐渐的达到了少用油多用电的效果。目前,包括秦、宋、唐等均有DM-i版本,并且已经占据了比亚迪销量的80%以上,也是目前位数不多的具有自研核心技术的自主汽车品牌。
纵观14年风云变化,比亚迪算不算成功?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说,比亚迪的这套混动系统并不复杂,在结构上来说,并不如丰田THS混动的技术要求高,但最重要的是比亚迪在混动三电系统的深层次布局,其主要的发动机控制系统、电机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均有了自主研发能力。第二,布局中低端车型的路线,让技术成果有了更好的传播,使得更广泛的消费者认识的了一个技术为先的比亚迪形象。第三,缺乏燃油车技术功底的比亚迪更好的避开了弊端,专心针对新能源市场,也逐渐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忽视的缺陷或将成为制约比亚迪向上发展的重大难题。
现如今,比亚迪在资本市场混的风生水起,从这个角度讲,比亚迪已经成功了。但是,对于理工科毕业的王传福来说,市值的大小不是最重要的,他仍旧放不下的是心中那份芥蒂,在内心里,让外国人尊重的汽车技术才是比亚迪的真正的成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