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之所以有眼镜的手工业,是因为原来的宫廷造办处的由头。到造办处解散之后,匠人们都各自谋生去了。三四十年代,北京四九城眼镜店没几家,不像现在遍地皆是。而且都是以卖晶石老式眼镜为主。人们把晶石以外的眼镜统称为“假货”。在北京经营科学镜片的,只有南方人开的精益眼镜公司一家,后又添了一家大明眼镜公司,也是南方人开设的。


  旧京眼镜行对学徒的剥削非常严重,以精明眼镜行为例,店里每两、三年就要死一个学徒。他们有的学徒说,死的师兄弟,都是肺病死的,也叫痨病。过去工作太累,营养又不良,还有不得病的?我们没得病,活到现在,真是万幸!


  大栅栏精明眼镜行的掌柜是剥削学徒发的家。最后成为北京眼镜行业的首户。从它开业到北平解放前夕共计二十多年,店中常用学徒为五、六个人,一个学徒用五年,先后用了三十多个学徒。他为什么爱用学徒呢?一是学徒省钱,因为在学徒期间,没有工钱,二是学徒听话、好使唤。学徒刚一出师,快挣工钱了,就把老学徒挤兑走,再换上新学徒。


  精明眼镜行用学徒,必须是掌柜信得过的,有可靠的介绍人作保,保证学徒在店内劳动三年零一节,中途不得退徒;如果中途退徒,要赔三年零一节的饭钱。在学徒期间,必须听从掌柜、师哥的使唤,不听者,掌柜或师哥可以任意打骂,家长不能袒护。另外还规定,在学徒期间,无故不许回家,店中管饭,衣被自理,有病自己回家医治,好了再回来,有违此规定者由中保人承担责任。


  所以来精明眼镜行当学徒的人,都是由介绍人(中保人)陪同,家长带领,到店中拜见掌柜和各位师哥。精明眼镜行的掌柜,采取封建家族制的带徒方法,学徒一律叫他“二叔”,因为他行老二,叫他媳妇为二婶。他认为,这种宗族的称呼比师徒的称呼更进一层,便于对学徒的使唤。在这个店中当学徒可真不容易,刚一入店门,就什么都得干。


  上边几个是师哥,他们说什么,让你干什么都得唯命是从地去干。早晚搭拆掌柜和几个师哥的床铺,并把铺盖放好,收拾好,给掌柜和几个师哥盛饭、倒茶。在掌柜和大师哥面前是不能就坐的,只能恭恭敬敬地侍立在一旁。早晨天刚亮就得起来,晚上关店门要等到半夜十二点左右,躺下睡觉得深夜一点钟。早晨,开店门就营业,师哥负责接待顾客,学徒则要站店门后给顾客开门。


  顾客坐下等待拿眼镜,学徒则要站店门给顾客点烟倒茶。学徒还要负责去跑作坊,取送修理活件。据该眼镜店一学徒说,他们就愿意出去,作坊大都在琉璃厂。在店中,从早晨七、八点钟到晚上十一、二点钟,不出那间小屋子,人都给闷死了,出来一走动,可见见阳光,吸点新鲜空气是最快乐的事了。掌柜家里有事,学徒也得管。


  精明眼镜行的规矩,每年岁末,厨房师傅做年菜时,还要为掌柜家中带做出来。有一年天很冷,滴水成冰,掌柜叫一个小学徒往他家里送馒头。这个学徒,左右两手各提着一个装满馒头的大竹筐,从大栅栏到琉璃厂东口的笤帚胡同,这一趟,就把这个学徒的双手冻坏了。此时又正值是年岁之末,顾客多,店里忙,不能去医治,这个学徒只能请假出去一会,到油盐店买点辣椒面,到晚上关店门后,把辣椒面放在热水盆里煮。


  就是因为不能及时医治,冻手成疮,他向掌柜请假回家治病。掌柜却怒容满面地说:“你太娇气,我过去比你手冻得还厉害哪,也得干活呀!”“边干活,边医治吧!”就是这样,没给假,还得干活。


  解放前,大栅栏里晚上要比白天人多,因为大栅栏里的几个戏园都有夜戏。人多,店铺的买卖就忙,学徒也最累,最难熬。那时的店铺没有天刚黑就关店门的,最早也要晚上十一点关门,精明眼镜行所以关门晚,因为当时的夜戏,都要到夜十二点才散戏。精明眼镜行的掌柜说,散戏时人最多,有买卖,所以必须到散戏后才许关店门。


  这样精明眼镜行的学徒,每天工作长达十八、九个小时,没有星期日,只是旧历年初一、二、三放三天假,加上伙食不好,学徒的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哪受得了这种劳累呢?况且还要经常挨掌柜的打和骂。这种学徒生活,并不是精明眼镜行一家,其他店铺学徒也大致类似。


  所以,在过去大栅栏店铺学徒中,他们暗地唱着这样溜口辙:“学徒的未曾开口泪涟涟,尊声列位听我言,我十五岁来学徒。太阳未出我先起,夜晚十二点才可睡。平日没有休息日,只盼年节休三天。白天给掌柜师哥盛饭打脸水,为顾客开门倒水又点烟。掌柜的不给工钱还不算,动不动不是骂来就是打。你说我们学徒的可怜不可怜!”


  这种情况,家长不安,学徒的更不安。掌柜的为了使大家安心干活,给他赚钱,就假惺惺地请来一个装神弄鬼的风水先生。这个风水先生东看看,西瞧瞧,就说:“你们这里所以常死人,是犯了‘五鬼门’之忌了;要不死人,必须把这‘五鬼门’改了。”后来,把五个门改成三个门后,店里依然死人。


  在那个时候,大栅栏店铺的职工被雇用的情况主要有四类,以精明眼镜行为最普遍最刻薄的一类。第二类是店铺雇用学徒每月给以极少数的工资,每年还要多少长点钱。一般是刚入门的学徒,每月工资3元6角(1937年以前),尔后每一年增加2角,直至长到每月工资8元止,这要在该店干20多年才可达这个数目。最好的一类是,不管学徒还是伙计,干到一定年限,干得好,可以吃股份(就是年终结算,从利润中提取股份应得的红利)。


  这种吃股份的虽然是极少数的店铺,但它给人以希望,瑞蚨祥就是采取这种办法。同仁堂的办法与这三类都不同,同仁堂最早曾用学徒,从清朝同治年间店中出现因学徒抓错药被判罪后,就再也不用学徒了。同仁堂的职工月薪最高2元,最低3角。此外,以每人营业额多少提成,营业额多的多提,少的少提,所以职工都非常关心买卖好坏。


  “说官话”是大栅栏里每个店铺在年终时都要做的一件事。“说官话”一般都在旧历年的除夕进行。所谓“说官话”,就是店铺的掌柜或经理,逐个找店中的伙计、学徒谈话,馈赠多少钱,决定来年的去留。每逢到“说官话”的时候,伙计、学徒就都提心吊胆,如果从掌柜屋中出来的人笑容满面,甭管馈赠多少,定是被留下来了,如果从掌柜的屋中出来的人,低头不语,愁眉苦脸,这就是吃完散伙饭,要卷铺盖回家的表情。


  明明眼镜公司


  明明眼镜公司是杜泽臣于本世纪20年代,创办在西单北大街路东。是过去北京眼镜行业一大户,从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在社会上曾煊赫一时,电台上、纸上都有“明明眼镜公司验光准确,各式眼镜物美价廉”的广告宣传,真是家喻户晓。


  杜泽臣弟兄三人,他行三,大哥杜圭臣在东安市场内开设潄石眼镜行,二哥杜杰臣在前门外大栅栏开办精明眼镜行和西单北大街,明明眼镜公司迤北,还开设了个光明眼镜行。当年,社会上称这弟兄三人为“三杜”。而以杜泽臣最能干,脑筋最新。


  杜泽臣是北京人,他是北方人第一个经营科学眼镜片,所谓卖假货的带头人。当年西单的人文社会状况与鼓楼、东四、前门大街和大栅栏不一样。鼓楼、东四、前门大街和大栅栏等的顾客,守旧者居多,喜欢购买中国传统的商品;而西单一带不同,大中学校的青年学生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多,顾客维新者居多。


  所以,杜泽臣在西单干眼镜行,一是以卖克罗克斯镜片、白托力克镜片、色托力克镜片为主。这些镜片有圆形的,有桃形的,有上框的还有不上框的,样子都是新式的。眼镜架更漂亮了,各种化学架、克罗米架、秀郎架、黄白K金架都有。另外到夏天他就准备青年人爱戴的黑色太阳镜。水晶石、茶晶石等传统老式眼镜,明明眼镜公司也有,不过是少数。


  二是在店堂开设“验光室”,这也是北京眼镜行业,北方人的第一个。验光配镜的作法极受青年学生的欢迎。每天等待验光的人很多,客满厅堂。三是明明眼镜公司很重视广告宣传自己,他每月拿出大量的经费在电台、纸上做广告。当时,其他眼镜店都没这样做。所以,明明眼镜公司也沾了做广告的光,顾客多,买卖兴盛。


  明明眼镜公司虽然称“公司”,可是在招待顾客方面,没有一点“公司”的作法,而是中国店铺热情招待顾客的作法,不管顾客衣着好还是一般;是买还是不买,都是主动热情,迎进送出。明明眼镜公司店堂里准备茶叶和纸烟是招待顾客而用。顾客等着验光配镜,或等着修理眼镜,学徒都要请顾客饮茶,吸烟。明明眼镜公司这种作法,自然使顾客高兴,下次配眼镜买眼镜还到明明来,而且还要介绍亲朋来明明买眼镜。


  由于明明眼镜公司的经理杜泽臣善于经营,买卖十分兴隆。就是在日本侵占北平时,各行各业都处于衰败的态势,而明明眼镜公司营业依然不衰。1979年,明明眼镜公司恢复老字号后,店址迁至西四南大街营业。


  大明眼镜公司


  大明眼镜公司不同于当时北京专营茶、墨、水晶石的旧式眼镜店,它主要经营科学镜片的眼镜。从1937年,大明眼镜公司在郑信康主持下在王府井大街的菜厂胡同开业后,就受到具有新思想的各界人士和外籍人的欢迎。


  大明眼镜公司是由上海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上海大明眼镜公司等多家集股创办的。开业时,营务上由销售柜、验光室和磨片厂三部分组成。销售柜经营的商品有白、墨托力克,克罗克斯等平光和近视镜片。各色化学架、克罗米架、黄、白K金架等。验光室有专人为顾客验光,当时用手工叉片法给顾客验光,可验配千度以内的近视和远视镜,并可验、配浅度散光眼镜。


  在当时,设有验光室,可验、配近视、远视和散光眼镜的,在前门外观音寺有精益眼镜公司和大栅栏里的精明眼镜行,西单有明明眼镜公司等少数几个。特别是在新式思想众多的王府井大街上,就缺少个能验光的眼镜店,大明眼镜公司开业后极大的满足了这些人的要求。所以,大明眼镜公司天天顾客不断,生意兴旺,享名北京城。


  在解放前,大明眼镜公司的职工,除极少数是北京当地人外,大多数是南方人。职工都是月薪制,住在公司里,伙食由公司免费提供。每天上午8时开业,晚7时上门停业。这个时间就是职工上班时间,其他时间由职工自由支配,每十天可休息一天。每两年,南方人可以有一个月的探亲公假。大明眼镜公司的职工管理办法,既不同于中国老式店铺的封建制的职工管理,也不同于西方式职员制。但是,从当时来说,是比较新式的。


  北平解放后,1956年大明眼镜公司参加了公私合营,1958年商业网点调整时,将王府大街的孙琢良、昌眼、东安市场里的潄石、振华、秀峰等眼镜行和亨得利、慎昌等钟表店的眼镜部都并入大明眼镜公司里,统称“大明眼镜公司”。并点后的大明眼镜公司就由菜厂胡同迁到了王府井大街营业,营业面积扩大了,验光室增至5个,车间除磨光外,还增加了镜片打眼、粘双光等设备,职工增至100余人。成为北京市一家大眼镜公司。


  “十年动乱”中,大明眼镜公司被称为“封、资、修”,将牌匾摘下,改名叫“北京眼镜店”。1979年,改革开放后,“大明眼镜公司”老字号恢复。80年代,大明眼镜公司为了扩大营业,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它们先后从美、英、德、日等国引进电脑验光、磨镜片机等多台先进设备。从而使验光的准确度有了极大的增强。从而,对过去的“高、难”度数无法配制的眼镜,可以配制了。


  “高”是眼镜的高度数。过去用叉片法验光,验到900度就算了不起的精尖技术了。1000度以上的近视或远视镜根本验不了。900度的近视和远视的眼睛度数虽然可以验出来,但是,磨出镜片,近视片像个小酒盅,远视片厚得像椭圆的小球。顾客无法戴。有了电脑验光机,不仅1000度不算什么,2000度近视和远视也验得很准确。引进的磨片机,磨制2000度的近视或远视镜片不仅可以,而且特别准确。再选用超薄片磨制,镜片度数虽高,但是镜片却又薄又轻。顾客戴上这种镜片极其舒适。


  “难”是顾客眼睛复杂,近视或远视度数既高,而且还有散光。或眼睛视物模糊不清,或看东西重影,这些都属“难”配之眼镜。自有电脑验光机,这些复杂难配之镜,大明眼镜公司都可以配。


  潄石眼镜行


  潄石眼镜行位于东安市场中最繁华的“正街”中间处,是当年北京市眼镜行业有名的“三杜”大爷——杜圭臣于东安市场建场初期开业的。杜圭臣、杜杰臣、杜泽臣弟兄三个,杜圭臣行大。弟兄三人都从事眼镜业。在他们幼小时,家中贫寒,三个人都没念两年书,就都出来摆摊作小买卖。在作生意的过程中,看出卖眼镜能赚钱,于是三个人就都做起卖眼镜的生意。


  当年,北京的庙会、集市很多,庙会集市上游人多,买卖好做。像正月里的前门关帝庙、广安门外的财神庙、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德胜门外的大钟寺等,二月里有崇文门外的太阳宫,三月三的蟠桃宫,四月的金顶妙峰山,五月的花市东边的卧佛寺,六月右安门外的“中顶”,七月的江南城隍庙,八月都灶君庙等,这些庙会他们三个人都去赶。但是,赶庙会太累,今天这,明天那,没有长地方。后来,杜圭臣看东安市场可以天天做生意,于是就在东安市场里找块地方摆起了专卖眼镜的货摊。


  杜圭臣是个急公好义,肯于为大众办事的人。杜圭臣在东安市场里开办的漱石眼镜行本是个摊位,南北长约2米,东西宽约1米多。家又离市场很近,住在西堂子胡同西口内。本来可以不用雇人,自己一人干,中午家里人给送饭就可以了。但是由于1913年他被推举为东安市场商民公益联合会的四个常务理事之一后,他就义务的为全市场商民服务。开会,跑前跑后,任劳任怨。


  在与京师内城巡警厅争得建筑权后,杜圭臣完全可以找块地方建个店铺,但他没有这样做,只在“正街”摆了个摊位。他为了继续为大家办事,雇了个伙计看摊做买卖,他整天在商民公益联合会接待来访者,并与社会各方面联系解决问题。在市场,1920年第二次失火又重建时,家里人,亲戚,朋友都劝他乘机建个店铺。而且还有人对他说,缺少资金我给解决。


  但是,最终还是没听劝,依然是在原地摆眼镜摊。他将几个建店铺的地方都让给别人了。所以,潄石眼镜行至1949年,40来年始终没有发展,还是大小不动的眼镜摊。后来,杜圭臣的后代没有继承其业者,自公私合营后,潄石眼镜行并入大明眼镜公司后,漱石眼镜行就不复存在了。


  三山斋眼镜店


  三山斋眼镜店位于前门外西打磨厂街,由河北省深、冀县人刘、张、李三姓合资创办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取名“三山”,其含意一是三家合伙做买卖,好比三座大山,店铺定会永久的兴旺发达。二是,三山斋生产经营的眼镜片都是山中开采出来的晶石眼镜,没有玻璃制的假货。所以取“三山”之名。三山斋眼镜店向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信誉着著,驰名全城。因之,营业经久不衰,直至解放后,公私合营与其它眼镜店合并后才摘下牌匾。


  自产自销,前店卖货后作坊制做是三山斋在当年眼镜行中独有。三山斋设有磨光和做镜架作坊。作坊中磨的镜片,白光镜片是用水晶石磨成,这种镜片又分平光养目镜片、老花镜片和近视镜片三种。代色镜片有茶晶石镜片和墨晶石镜片两种,这两种镜片都是养目镜。三山斋有专人去采办晶石,他们从苏州买水晶石,从库伦(今蒙古共和国的乌兰巴托)采办墨晶石,从山东崂山采办茶晶石。


  三山斋的镜架作坊里一些人专做玳瑁架,另一些人专做白铜卡子架。玳瑁架是用海中的玳瑁壳做成的,白铜卡子架是装在无边镜片上的。工匠将镜片打出眼,再将白铜卡子架的梁和腿分别铆在一定位置上。以上这两种式样的镜架在1912年前,深受八旗贵族和各级官吏、富家大户的欢迎。


  三山斋的眼镜盒是从外边镜盒作坊订购的,其镜盒是用鲨鱼皮做成的扁筒盒,盒上还穿有一根带珠石装饰品的小绳。戴眼镜的人可以将镜盒系在腰间带子上。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1912年民国成立后,欧美西方的新式眼镜传入中国,三山斋也进行革新,玳瑁架和白铜卡子架被新式化学镜架所取代,铁胎黑绒眼镜盒取代了鲨鱼皮扁筒眼镜盒。


  三山斋的眼镜货真价实,售出的各种各式眼镜不但镜盒上印制着“三山斋”的字号,并都开具保单,保证镜片质地是纯正的“晶石”。无论眼镜戴至多久,一旦发现问题镜片有假,不仅保退,还受罚。因此,三山斋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很多人还以戴上一副三山斋的眼镜为荣耀。所以,当年三山斋每天店门一开,顾客就络绎不绝。


  有购买普通养目水晶石眼镜的一般顾客,也有购买高档茶、墨晶石眼镜的清政府的官吏和民国时期的各派军阀;有买一般平光水晶眼镜的,也有买老花镜的。但在众多顾客中还是以社会上层人士居多。在1949年前,这些社会上层人士都讲究戴一副大镜片的茶镜或者墨镜。像清代的王公大臣、各省巡抚、督军和民国时期的军阀曹锟、吴佩孚、段祺瑞、徐世昌等人都与三山斋交买卖,戴三山斋的眼镜。


  在三山斋眼镜店站柜台招待顾客的店伙计,既要和气耐心,百挑不烦,又得深通业务,能识别眼镜的真假,会装配眼镜能修理。卖眼镜不像卖一般商品,种类多,区别大,像老花镜或近视镜都需要对光。在当时尚没有验光设备,需要卖眼镜的店伙一副一副的给顾客试戴。茶、墨晶石眼镜讲究很大,一副茶、墨晶石眼镜大小尺寸、颜色深浅和匀不匀,有花没花,有棉没棉(镜片上棉花状之物)以及花和棉的位置等都有区别,差一点等级就不一样,售价就不一样。它与古玩玉器差不多。


  三山斋眼镜店对店伙、学徒管理严格。不要“三爷”是它的店规,三爷是少爷、姑爷和舅爷,这三种人不好管理,起破坏作用,所以,三山斋多年以来不收三爷。此外,三山斋的店规还有,上至吃买卖(人力股)掌柜下至学徒都不许在北京立家(三山斋店伙都是河北深、冀和枣强县一带人)都必须住在店里。平日无事不许在外边留宿。有事出店门必须向掌柜打招呼。


  平日身上不许私自带钱,用钱向账房支取。站柜台必须梳洗干净,穿长衫;与客人交谈有礼貌,接钱递货讲究轻拿轻放;同客人产生矛盾,无论有理与无理都不许与客争辩。


  三山斋眼镜店进入民国年间后,生产一天不如一天。因为西方先进国家的科学镜片和新颖轻巧的镜架传进北京,北京相继开办了精益、大明等几家专卖洋货的眼镜公司。三山斋的茶、墨、水晶石眼镜受到严重挑战。这种手工磨制、价格又昂贵的茶、墨、水晶石镜无法与机器磨制的用科学方法生产的镜片,而且又美观漂亮、价钱又便宜的西方洋货竞争。


  因此,买卖年年萧条,至1949年时已无法支持,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加入公私合营,1958年与东方和精明六家眼镜店合并,改名“晨光眼镜店”,从此三山斋这家老眼镜店结束其店史。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北京脉搏”,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后台联系。欢迎关注官微:beijingmaibo



本文标题:【旧近视眼镜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