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茶空间的设计
东京街头,穿白T恤的男子蹬着“三轮车”,车后拖着迷你房车般的轿厢,悠闲地穿梭在上野公园的国立博物馆、东京都美术馆之间。这就是东京艺术大学设计系的桥本和幸教授,以及他的移动茶室“幸庵三号”。桥本教授对日本茶文化、茶室设计研究多年,多有见解。
一条家居设计联线了桥本教授,听他分享全世界最会造茶室的人们,和他们具有颠覆性的茶空间。疫情之下,不论身在何处,共同进入一个安定的茶世界——不必正襟危坐,通过一杯茶水、一扇小窗,看美的风光。
桥本和幸出生于日本横滨。高中时,一位有趣的美术老师深深影响了他,少年的心中便萌生了对美与设计的向往。后来,他如愿成为设计师,并执教于著名的东京艺术大学。
艺大创立120周年时,要举办茶会,桥本被当时的美术学部部长指名设计茶会空间。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他查询了很多资料,也正是这个契机,让他与茶空间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
▲
日本街头,桥本教授(左)和他车轮上的茶室
桥本设计的“幸庵”一号,就是因为艺大120周年茶会而诞生的。
这是一个模糊了室内外的茶室,围栏参差起伏,仿佛正在生长的森林,又似连绵的山峦,中间铺设的水波纹样地毯象征着湖水。“幸庵”可以被拆装、组合、带去任何地方,不论它身处何方,饮茶者都可以透过围栏的空隙欣赏周围的风景。
▲
“幸庵”一号茶室
不同于需要拆解拼组的幸庵一号,“幸庵”二号更带有移动的基因。一辆三轮车拖上一间仅能容纳两人的小舱,便成了“想去哪就去哪”的茶室。
桥本设计它的初衷,是为了在栗林公园内一边喝茶、一边骑行观赏景色。栗林公园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穿梭其中时,可以随时停下饮一杯清茶,再惬意不过。
▲
“幸庵”二号茶室
在日本最大规模的艺术活动——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期间,桥本曾骑着“幸庵”二号巡游了香川县高松市,到了栗林公园、玉藻公园、商店街、高松港……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群,大家都对这间移动茶室充满好奇。有的店主甚至赠与桥本茶具和当地有名的茶果子。于是接下来受邀进入茶室的人,可以边吃茶果子边品茶,透过幸庵二号画框一般的小窗,欣赏外面的景色。
▲
“幸庵”二号在路上
“幸庵”二号内部的装饰虽不复杂,却聚拢了回忆:艺大前辈猪熊弦一郎设计的精美包装纸、高松市特产的人形玩偶,还有和伦敦艺术大学联合举办活动时,桥本在英国买下的小鸟玩偶……日本一家饮料公司在茶饮包装瓶上印刷征集来的俳句,其中一些也被桥本收集在茶室内,比如极具烟火气的“爸爸嘴里总是在吃东西,是秋天到了”。
桥本说:“我将看到的和听到的记忆都装饰在这里,茶室也因此‘逐渐成长’着。”
▲
“幸庵”二号内
“幸庵”三号更加轻便,却已经从单纯的茶室进化为可移动的小型住宅,具有很多隐藏的功能,比如可以伸缩构建、改变内部空间大小,以及顶棚装有太阳能板,可供露营住宿等等。
2017年,桥本和儿子驾着“幸庵”三号来到香川县引田的港口,用无人机拍摄了一段珍贵的影像:引田港虽小,但风景优美,长长的堤坝从陆地延伸入海,周围遍布稻浪起伏的农田。父子二人在堤坝上驻足、饮茶、被海环绕,那是独属于亲人间的幸福旅程。
▲
“幸庵”三号在引田港
说到“幸福”,这正是“幸庵”名字的由来。“我的名字叫‘和幸’,因为父母期望我能平和、幸福。我取了其中一个字来为茶室命名,”桥本向我们讲述道,“我认为沉着、从容地喝茶,就是幸福的。有喝茶的逸趣,也有享受艺术的闲暇,这不就是最充实的人生吗?”
▲
“幸庵”三号
今年早些时候,桥本教授受国内室内设计师平台dHome邀请,在线分享了日式茶室的设计,其中提及了很多日本茶室特有的元素以及。
茶道从中国起源,传入日本后逐渐自成一脉。桥本认为,两国的茶文化有着很多共通之处,比如饮茶是沉浸于自然与艺术的过程,再比如,一碗茶水能滋养心灵。但在具体习惯上,日式茶室与中式茶室有所差异:“日本国土狭小,所以人们也很享受在狭小的空间里喝茶。”
▲
图片来自高台寺官网
高台寺是位于日本京都的名寺,内有时雨亭等著名茶室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设计的待庵,可以说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茶室,也对桥本的设计生涯影响颇深。建成于1581年的待庵,就是以狭小著称的空间,由两帖榻榻米(约3.3平方米)构成,仅供烹茶人和饮茶人两人享用,极为私密。
▲
《寻访千利休》剧照
▲
千利休设计的待庵
茶室的入口被称作躙(lin 四声)口,高66cm、宽63cm,即使身材再矮小的人,都需要躬下身子才能进入,据说这是“平等精神”的体现——进入茶室前,所有人都要抛弃身份的高低,纯粹地饮茶。
▲
待庵狭窄的躙口
待庵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日本茶道中,主客之间的感激之情,也体现在茶室“一期一会”的动线设计上。客人应邀来访后,要先畅游庭院,再通过院中小径进入茶室。家主则从茶室内的入口进入,等候客人。主宾只在饮茶时相见,这样便会怀着“难得一面,世当珍惜”的心情,来诚心相待。
“饮茶要从欣赏风景开始,是千利休的提出的理念,”桥本解释说,“于是茶室的精髓便不仅限于内部空间,户外的设计也非常重要,这是日式茶室最有趣的地方。”
▲
《寻访千利休》剧照
桥本教授还分享了一些日式茶室的元素和特点:
露地
露地指茶室外的庭院,是进入茶室的通道。
▲
待庵露地的风景
床之间
日本茶室中凹字形的壁龛就是床之间,用来悬挂书画挂轴,摆放花瓶等装饰品。
▲
待庵的床之间,内部的墙壁是由土构成的
留白
日本另一间著名的茶室——大徳寺的孤蓬庵?忘筌茶室就充分运用了留白的手法,它的窗户设计很特别,遮挡住上半部分,只留下半部分的风景。这是一种不完全的美,需要到访者用自己的想象力补全另一半。
▲
大徳寺孤蓬庵?忘筌
借景
把周围的景色作为自己庭院的一部分或背景。
▲
图片源自高台寺官网
阴翳之美
茶室的设计崇尚阴影带来的美感,也就是对光的控制。这种重视光影的设计手法在日本现代的建筑和室内装饰中依然常见。
▲
如庵,日本国宝茶室之一,据说建于17世纪
图片来自官网
真·行·草
概念源自中国书法,在茶室中代表事物的风格和规格。“真”楷书,是最正式、规整的形式;“行”源自行书,介于端正与随性之间;“草”则源自草书,代表最自然不羁、回归本真的形态。千利休的待庵也被称为“草庵”,就是因为其中大量运用了自然形态的木、草等元素。
▲
日本水无濑神宫内的茶室——灯心亭
图片源于官网
如何定义一间“好”茶室?桥本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好的茶室应该对自然充满敬意,在设计手法上呈现‘水’‘光’‘木’‘石’‘土’‘生命’。固定不变的元素与持续变化的自然元素相呼应,形成很好的对比。在茶室的结构和布局上,要展现出主人盛情招待客人的思考,能够治愈疲惫的心灵。好的茶室也应当是可供冥想的,让身处其中的人忘我,在‘无’的境界中与自然相对。”
符合这些条件的茶室,未必都如同我们印象中那般传统或“正襟危坐”。桥本教授介绍了几个优秀的现代茶室,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但美妙的是,它们不论如何变化,都能以自己独有的形式“与自然相对”。
将彩虹捧在手心
在日本的国宝寺院“青莲院”之前,有一个名为“光庵”的茶室,它出自日本著名设计师吉冈德仁之手。
光庵用玻璃制成,台阶、支柱等部分也不例外。室内除了烹茶用的茶炉与储存茶叶的茶罐之外,再无任何非玻璃的陈设。
当阳光穿透屋顶产生棱镜反射效应,会在茶室内形成彩虹状的光斑。饮茶者跪坐在茶室中,伸出双手即能捧起“彩虹”,这样动人的场景正体现了吉冈德仁的设计初衷:以光来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妙关系。
童话中的茶室
日本建筑界的老顽童藤森照信有很多古灵精怪的茶室作品,“五庵”便是其中相当具有童话气质的一个,就像从宫崎骏世界走进现实的建筑。
它拥有长满草的墙壁,顶部是烧焦的雪松木构成的小屋。要到达建筑顶层的茶室,来客必须先进入一楼的等候室,然后爬上梯子到达上层。梯子就如同躙口,客人只能以攀爬的方式进入茶室,表达了对茶室主人的尊敬。
▲
五庵内
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之后,五庵被移设到了长野县茅野市,下半部分的地基变成了大的石块,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更悠然自得。
“藤森先生还有很多非常有趣的作品,比如‘高过庵’‘低过庵’‘飞天泥舟’等等。”桥本讲述到,“以‘游玩’的方式盛情招待客人,和‘无论什么都比不过自我享受’的理念,是藤森先生茶室的最大魅力。”
▲
藤森照信设计的茶室:高过庵、飞天泥舟
亦刚亦柔
▲
铁之茶室
“铁之茶室”与“水之茶室”都是设计师杉本贵志的代表作。“铁之茶室”以激光切割的废弃铁板为墙体材料,地面铺设粗糙的蔺草凉席,通过硬朗的材料向人们传达力量感。
“水之茶室”则柔美许多,它由顺着金属丝从上到下排列的水滴构成围合,光线幽微,饮茶者可以观察这些不可思议的水滴,犹如享受一帧帧优美的慢镜头。
▲
水之茶室
留白的魅力
这是已故著名设计师内田繁的代表作之一,很多传统的茶室元素在这里被抽象化地处理成了简约现代的元素,比如露地被幻化为墙上放置茶具的绿色小壁柜。内田繁用日本建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和纸来表现整个空间,让人意识到留白的魅力。
圆的律动
近些年,国内也涌现出太多精彩的茶室,除了我们之前道过的厦门“不多茶室”、北京“青绿云屋”外,还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作品。比如上海的“万宗归一”茶室,999 根松木向心排列,围合成一个圆柱形的空间。每一根木方都有自己的角度和长短。木方端部的斜切面映射着外部的光,饮茶者的视线在空间中仿佛可以感受到圆的律动。
茶田中的茶室
浙江安吉的茶田中,有一间茶室、两个竹亭。“一片叶子”茶室的前身是一间乡政府储藏室,设计师大量使用当地传统竹木材料,让建筑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茶室部分镂空,让外部环境进入室内,墙上巨大的落地窗使一望无际的茶园尽收眼底。
老厂房里的茶室
“廷泰茶空间”是位于原上海老厂房内的茶室,墙壁接近地面的一圈被处理为玻璃材质,上半部分则是视线不能穿透的木材质。这种半藏半露的形式与大徳寺孤蓬庵?忘筌的窗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桥本认为,茶室本身就是供人们玩耍、享受的空间,可以不拘一格,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这也正是优秀现代茶室设计层出不穷、百家争鸣的原因。
▲
“幸庵”三号在引田港
“千利休设计的茶室是为了让人专心享茶,移动茶室是我对千利休思想解读之后的作品。我喜欢骑自行车,喜欢铁人三项,所以将骑行融入到了茶室设计当中。”目前,“幸庵四号”正在研发之中,据说那是一间以船为载体的移动茶室,它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本文标题:喝茶空间的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