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汽车高管团队
近期,理想汽车的产品线负责人“老汤哥Tango”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段引发广泛讨论的言论。作为业内知名人物,Tango直言不讳地对关于理想是否自研问题作出回应,并以犀利的言辞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不理解为何大家对理想“自研”的追问如此苛刻,但对其他一些品牌在技术上没有原创,反而以起个“神话”名字为创新打高分的行为却轻松过关。让人不禁深思:在当今汽车行业,技术创新到底应不应该只看“自研”这一条标尺?
Tango首先澄清了理想汽车在技术上的成就:他们不仅在驱动电机中运用了自研的碳化硅技术,甚至连生产线都在自家研发和制造。而对于消费者和媒体持续的质疑——是否所有部件都完全由理想自研,他坦言有些不解:生产线是不是自研的?如果不是,那这技术就算不算自研呢?他指出,大家应该更关注的是实际的技术是否能够为车辆性能带来提升,而不是零部件的。
通过这番话,Tango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自研”这一标签在技术层面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在很多人眼中,标榜“自研”就意味着技术的先进与自给自足,但实际上,许多零部件和技术的作用并非完全依赖于它们的,而是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理想汽车的成功并不是单纯依赖“自研”,而是在不断整合先进技术与自身产品的需求,实现综合性能的提升。
Tango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现在的市场上,似乎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创新的重点放在了“命名”上,而非真正的技术研发。比如,某些品牌把外部采购的零部件加以重新命名,借助一些富有象征性的名字,塑造出高大上的形象。然而,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最终关心的并不是这些零部件背后的名字,而是这些零部件如何在产品中实际发挥作用,如何提升驾驶体验和性能。简单来说,名气的背后,不是技术的本质,而是消费者所关注的功能。
Tango明确表示,零部件的“自研”并不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驾驶体验。实际上,零部件的“自研”或外购,只是为了达到一个最终的目标——提升车辆的性能。比如安全性、操控性、舒适性等这些用户关心的核心指标,才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时必须考虑的方向。车企所要做的,不是单纯追求“自研”标签,而是通过高效的技术整合与创新,提高车主的整体用车体验。
Tango的言论揭示了汽车行业的创新问题:企业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研发,更多的是如何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应用,如何整合现有的资源与技术,从而最大化地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正如理想汽车在自研电机与生产线的基础上,还不断进行技术的优化与迭代,最终创造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这种创新思维,显然比单纯的“自研”标签更加务实,也更加符合市场的发展趋势。
通过Tango的这番话,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前的汽车行业,是否“自研”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消费者关注的,依然是技术的实际表现以及它所带来的驾驶体验。正如Tango所言:“零部件自研并没有直接的用户价值,关键是产品性能。”在汽车行业,技术创新与品牌命名一样,都是为了解决消费者的需求,最终目标是提升车辆的综合性能。因此,企业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也应当更加关注如何将技术与用户需求深度融合,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这不仅仅是对理想汽车的思考,也是对整个行业创新方向的深刻启示。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是否“自研”或是否能够起个有创意的名字,并不能决定一切,真正能够打动消费者的,依旧是那些能够提升体验、满足需求的产品。
本文标题:理想汽车高管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