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经典美食
小渔是一个热爱旅行的姑娘,她喜欢记录下每一次旅途中的点滴美好,特别是在游历了西安之后,她更是将这次行旅之旅记录在笔记当中。
小渔整整写了十万字的游记,其中大部分都是和朋友们在西安期间游玩过的景点,美食的介绍。
小渔带着一伙旅伴们来到了回民街,再加上这回本身还都是一群吃货,所以再加上西安作为美食之都,本地的街边小吃别提有多好吃了,朋友们跟着小渔在回民街品尝过不少小吃之后,突然发现了一个名为甑糕的小摊。
朋友们对此十分好奇,纷纷围了上去,毕竟在他们的印象当中,甑糕这个名字格外“奇怪”。
甑糕的名字。小渔本地人听到朋友们叫这个名字的时候,也忍不住想笑,因为在陕西话当中,甑糕这个名字格外的“奇怪”,甚至是本地人自己也经常读错。
那么这个甑糕到底又是什么呢?
甑糕其实就是一种传统的街头美食,名字却叫错了,在陕西话当中读成“zeng”,于是朋友们听到这个“间接”名字的发音,更是格外的奇怪。
甑糕又名为“东南亚甑糕”,附近的这家小店更是引发了小渔的好奇,那么这家店和东南亚有什么关系呢?
小渔带着朋友走到这家小店前,老板看到他们一行人的疑惑,更是直言店名“东南亚甑糕”只不过是为了吸引顾客眼球,才取了这样一个名字,至于和东南亚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甑糕又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它又与古代的什么器皿有关系呢?
而且在陕西话当中,读成“zeng”的“甑”又是怎样的一个意思。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人们所用的器皿非常的简单,除了常见的锅碗瓢盆之外,还有一些用于蒸制食物的蒸器,其中“甑”就是一种蒸器。
甑的形状看起来非常的简单,实际上它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甑身、甑盖和甑底。
甑底的中间开孔是用来放炭火的,甑底的边缘用来放置食物。
甑身的上半部分是用来盛放水的,下半部分是用来盛放食物的,中间的隔层则是放置蒸食物的工具的,甑盖是用来将一切封闭起来的。
由于甑是用于蒸制食物的,所以它的发音与蒸在方音当中极为相似,或者说是为了方便在讲话的时候进行区分,才将甑的发音改成了“zeng”。
甑糕的制作。甑糕顾名思义就是用甑这种器具制作出来的糕点,甑糕的制作工艺需要使用到很多的物料,首先是制作糕体的江米,面粉的质感过于柔软,所以一般不会使用面粉来做糕点。
江米的质感更加的粗糙,不容易被水磨成粉,更加的适合制作糕点,所以甑糕的第一种材料就是江米。
第二种材料则是用来做糕点的填充物,甑糕主要有三种填充物,分别是红枣、红豆和花生,至于第三种材料则是焖煮过的水稻。
先将江米浸泡在水中,经过发酵之后,将其磨成浆,再加入焖煮好的水稻进行搅拌,再将其放入蒸器中进行蒸制,大概过了二十分钟,糕点就做好了。
我们说过甑糕的填充物有三种,分别是红枣、花生和红豆,那么这三种填充物又是怎样制作完成的呢?
首先是红枣,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红枣直接进行蒸制,另一种则是将红枣切成两半,在中间放置一颗花生,再将红枣盖好,放入甑进行蒸。
制作红豆的方法和制作红枣的方法是差不多的,都是先将红豆焖煮,然后加入糖对其进行腌制,再放入甑进行蒸制即可。
甑糕的口感。甑糕因为制作的方式非常独特,所以口感也很不一样,首先,甑糕因为是用米做的,所以属于一种米制点心。
其次,甑糕的制作工艺也让他的口感更加的秉承了江米的特点,软软糯糯,特别的香甜。
这也就是为什么陕西人叫它“zeng”的原因,因为它既是用甑制作而成的糕点,又是用材料制作而成的糕点,所以被陕西人二合一的读成了“zeng”。
这就好比在两个汉字当中读音相似的,将它们的音融合到一起读,更加的方便。
但是对于外地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懂这个发音,所以听到“zeng”这个名字只能将其拼写成“zeng”。
那么小渔今天看到的这家店叫“东南亚甑糕”,只是店名,实际上并没有与东南亚有什么关系,只是气候问题,东南亚常年湿气比较重,适合米制糕点的发酵。
所以当地人就将这种糕点命名为“东南亚糕”,于是为了吸引顾客,直接将其改为了“东南亚甑糕”。
但是在制作工艺上,和陕西的甑糕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结语陕西的甑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是在以前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将制作好的糕点放在自制的甑当中进行蒸熟,就能够吃到美味的糕点了。
而这家东南亚甑糕店的糕点虽然和陕西的甑糕名字相同,但是在制作工艺上却不一样,所以小渔要和朋友们解释清楚,避免误以为东南亚的甑糕和陕西的甑糕一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标题:陕西经典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