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镇历史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点在经济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建国后,我们国家经历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大量的古旧建筑被拆掉,导致保留下来的古城、古镇很少,到了现在就连古村都成了稀奇的地方而成为景点。
浙江开发了很多古镇,比如乌镇、西塘古镇、安昌古镇、前童古镇等等,当然也有很多古村,比如新叶古村、诸葛八卦村等,不过有一个古村被长期低估,这就是坐落在宁波镇海的郑氏十七房。
郑氏十七房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现存“郑氏十七房”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现有郑氏群宅住民335户,1024人。
郑氏十七房的由来
郑氏十七房的历史悠久,迁居到镇海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靖康之耻以后,北方被金人占领,大量的北方人迁居到了南方,郑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他们是从河南迁居过来的,先迁居到余姚,又迁居到镇海,据清光绪《郑传笈朱卷》载:“宋南渡迁居灵绪乡(今镇海澥浦一带)择山之阳塘路沿,称路沿郑。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当然并不是说分成了十七房就是郑氏十七房名字的来历,而是另有缘由。
据《宗谱》记载:郑氏迁居到灵绪乡以后,逐渐发展,分为东、西、中三房,后来子孙继续繁衍,分为了五个村庄,五个支系,这已经是个大家族大村庄了,西房有位安二公,分居到择山西南边的庙基头,经过繁衍又分出大、二、三房,安二公的四子文四祖分居新屋,称文四房,开始后新屋一支,东房的第六代后裔,有位郑十七公,他认为老宅子已经住不下这么多人,于是在老宅子的西北方向建造了新房子,因为他排行十七,因此他的宅子被称为十七房。
此后十七房子孙昌盛,子孙参加科举并考中者很多,成为了郑氏的最繁荣的一支,其他子孙以十七房为尊,于是十七房就成为了这里郑氏的代称,于是就有了郑氏十七房。
郑氏十七房来自西周王族
郑氏十七房来自河南荥阳,是当时的望族,在往前追溯也是不得了的,他们是春秋时期诸侯国郑国的后代,郑国的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郑桓公,郑国也有一个有名的君主郑庄公,《古文观止》第一篇写的就是郑庄公。
不过郑国位置不好,属于四战之地,在战国初期被韩国所灭,但郑氏子孙继续在当地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一直到南宋时期才迁居到镇海,郑氏十七房也可以说是周天子的后裔。
郑氏十七房的建筑艺术
郑氏十七房中绝大多数都是清朝时期建造的,也有一两件是明朝时候的建筑,至今保存较为完整,有郑氏祖堂、中央房、东房、小九房、大祖堂、新房、立房、恒德房、恒样房、鼎丰房、后新房、后堂楼、全盛房、通德堂等,其中通德堂为郑氏宗祠,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甚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之一,对清代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在天一阁发现的《郑氏宗谱》内的《十七房阳宅图》来看,郑氏十七房的建筑是非常有规划的,十七房内大小数百个天井均呈“四水归堂”式,含肥水不落他人之意;整个十七房背靠择山而建,则寓“有靠山”之意,可以说古代的风水在郑氏十七房发挥的淋漓尽致。
郑氏十七房与宁波商帮
郑氏十七房是最早的宁波商帮,整个郑氏十七房最大的时候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虽然饱经战火有所缩小,但至今仍有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是无法支撑起这么庞大的建筑的。
据史书记载,镇海十七房郑世昌,康熙年间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即恒兴、恒利、恒和、恒源),也就是现在的银行,这四家银号地位举足轻重,信用非常的好,1900年庚子国难的时候,四恒也支撑不住歇业,引起了巨大的波澜,最后还是清政府拨款白银100万两接济四恒,这才保住了四恒银号和北京的经济秩序。
从康熙到光绪中期,郑氏共有6支经商集团,约计40余人,形成郑氏一族的庞大商业队伍。郑氏十七房历经700多年不衰,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仅是近代就诞生了晚清最大的全盛民信局创办人郑景丰、“老凤祥”创始人郑熙、老北京“四恒银号”兴办人郑世昌,中国第一家大型冷藏企业的开创者郑方、英雄墨水肇始者郑尊法等一批批商业巨子。
一个家族长盛不衰,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郑氏十七房治家严谨,个中缘由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的。
本文标题:西周镇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