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学者冯志亮先生讲姓氏文化之乔姓——这是一个奇特的古老姓氏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乔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民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一十五位,在河南、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分布较多。当代乔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总人口大约有173万。
得姓始祖乔勤。据《元和姓篡》、《万姓通谱》、《通志氏族略》等记载:乔氏源于黄河之滨,系出有熊氏部落,轩辕黄帝之后裔。黄帝葬于桥山(亦称子午山,今陕西省黄陵),子孙守冢,后裔有以山名为姓氏,称桥氏。东汉时太尉桥玄六世孙桥勤,为北魏时官平原(今属山东)内史。北魏末年丞相高欢当权,魏孝武帝被迫投奔宇文泰建立西魏。桥勤从孝武帝入关居同州,成为西魏国相宇文泰臣属。后桥勤按宇文泰之意,将桥姓的木字旁去掉,取乔字的“高远”之意,称乔氏。其后世子孙遂以乔为氏,尊乔勤为乔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乔是高而上部弯曲。会意字,上下结构,上面从“夭”,下部从“高”省笔,表示高而上曲之意。甲骨文中的乔字,乃是在“高”字的上端增加一个“弯钩”,表示主干挺直,上部可向外扩展,示意基础十分高大和牢固后可以向外延伸、弯曲和跨越,整体保持平衡,有高远之意。
桥,指架在河溪水面上的桥梁,借乔的形和义,采用木料构筑而成,可见最早的桥是用硬木造的。桥氏族以桥命地,命山,进而命氏族名和族徽,最终形成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乔姓源出姬姓。乔姓出自桥姓。
相传黄帝葬于桥山,桥山在今陕西黄陵县北,有沮水穿山而过,山呈桥形,因名桥山。今山上有黄帝冢,立有“古轩辕黄帝桥陵”之碑。黄帝支庶子孙留守黄帝陵墓,世代相因,遂以山名命族。有桥氏,因此桥氏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
到东汉时,桥玄官居太尉,其五世孙桥勤任北魏平原内史,从孝文帝人关。西魏取代北魏,桥勤之孙桥达为丞相宇文泰臣属,宇文泰后被其子北周孝闵帝宇文觉追尊为文帝。宇文泰命改桥姓为乔姓,意取高远。之后天下桥姓几乎都改成了乔姓。姬姓乔氏的历史有1500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外族乔姓的诞生要早于汉族乔姓。
秦汉时期,北方匈奴贵族有四大姓族,为呼延氏(呼衍氏)、卜氏(须卜氏)、兰氏(乌洛兰氏)、乔氏,乔氏也称丘林氏,世代为匈奴国辅政相卿,匈奴乔姓在东晋末十六国春秋时颇为显赫,族人繁衍兴旺,在各国中多任达官显宦。
匈奴之属稽胡中也有乔姓。北方匈奴乔姓进入中原,改变了汉族原有乔姓的结构和比重。直到清朝前,几乎没有再发生过外族用乔姓的事件。清满洲八旗中有乔姓,世居辽阳,原本出自汉人,入旗满化,也有改用满姓乔佳氏,后来除一部分称满族外,多数与汉族混居成乔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乔姓从诞生开始,就与北方战乱连在一起,汉晋时期主要活动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南北朝时已经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四川等省。之后各地桥姓去木为乔姓,已经遍布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在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地区更形成了著名的梁国乔氏望族。
唐宋时期,乔姓向东部山东、向东南江浙地区发展,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分布状。明朝以后基本形成了以豫鲁为中心的乔姓聚集区,宋朝时期,乔姓大约有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6%,排在第一百八十位以后。
乔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约古乔姓总人口的1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浙江、山东,这三省乔姓大约占乔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山西,甘肃、江苏等省。全国初步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向外逐渐梯度减少的分布状。
明朝时期,乔姓大约有1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位以后。宋元明600余年间,乔姓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率。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江苏,这五省集中了乔姓总人口的91%。山西为乔姓第一大省,占乔姓总人口的43%。在宋元明期间,乔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中原向西北、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方晋秦冀豫、东部江苏两块乔姓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乔姓人口已达到173万,排在全国第一百一十五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
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乔姓人口由11万增到173万,增长了近16倍,乔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
自宋朝至今1000余年,乔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上升的态势。目前主要分布于河南、山西、山东、河北四省,大约占乔姓总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这四省区集中了乔姓总人口的23.1%。
河南为当代乔姓第一大省,约占乔姓总人口的18%。全国形成了豫晋鲁冀乔姓聚集区。在近600年间,乔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些区别,由东南向中原和北部的回迁成为主流。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乔姓的郡望主要有梁郡,冯翊、浚阳等。除了与郡望同名的堂号外,乔姓堂号主要还有文惠。“文惠”堂号出自宋朝乔行简。乔行简历官淮西转运使、参知政事,多次向朝廷疏论时政,因此升右丞相,参知军国重事,加少师封鲁国公,死后谥“文惠”。后人以此谥为堂号。
2、宗祠楹联
相推文惠;邑号神君。
学先经术;望重曰严。
乔公女生成国色;碧玉奴死主恩。
3、族规家训
敬天地,奉祖先;积善德,笃守身。
孝父母,和兄弟;别夫妇,教子孙。
悯鳏寡,恤孤弱;杜奢华,尚简朴。
正颜色,执敬语;勤桑农,精文读。
慎交游,戒淫赌;攻职业,择邻处。
优奖劝,明赏罚;谨冠婚,重丧仪。
秉师道,厚友信;递薪火,传古今。
尊礼法,睦宗族;崇家风,承祖训。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乔姓族谱23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乔姓历代名人53名,占总名人数的0.12%,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四十七位。
乔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6%,并列排在第一百零九位;乔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并列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乔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99%,并列排在第一百四十二位。
历史上乔姓的重要人物:东晋末前赵折冲将军乔智明;唐朝宰相乔琳,武后朝左司郎中乔知之;南宋右丞相、鲁国公乔行简;元朝散曲家兼戏曲作家乔吉;明朝吏部尚书乔宇,刑部尚书乔允升;清朝湖广巡抚乔光烈,康熙进士、侍读乔莱。
冯志亮,字启玄(一字德恭),号渤海居士,出身于河北秦皇岛市,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启玄国学社创办人,著名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品牌推广人、网络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家史编写实务》《传记写作实例分析》《家谱年谱编修实录》《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书籍,并创作《中华家谱》三百八十部,《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
本文标题:著名学者冯志亮先生讲姓氏文化之乔姓——这是一个奇特的古老姓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