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病逝多年后,贺麓成把子女们叫到一起:你们把姓改回毛吧!
1995年的某个清晨,一位银发老人轻声唤来子女,面容平静,却语出惊人:“你们把姓改回‘毛’吧!”
“是哪个‘毛’?”子女们小心翼翼地问道,老人点头,“就是毛主席的‘毛’。”
这句话,如同一声惊雷。
几十年来,这位老人始终隐姓埋名,不事张扬,为什么,他要在多年后要求子女改回“毛”姓?
乱世童年1935年4月的江西大地,春雨霏霏,草木滋长。
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被匆忙送入一户乡亲家中,送他来的,是一位面容憔悴、步履匆匆的年轻女子。
她紧紧抱着孩子,泪水滑过疲惫的脸庞,却强忍着不发出一声哽咽。
她轻轻拍着孩子的背,小声念道:“以后,就拜托你们了。”她转身离去,消失在雨雾中,留下年幼的孩子。
这位年轻的母亲,正是贺怡,三个月前,她的丈夫、红军将领毛泽覃在一次突围战中英勇牺牲。
噩耗传来时,她正带着初生的孩子辗转逃亡。
敌人的搜捕如影随形,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她只能将襁褓中的儿子托付给亲友,从此母子天各一方。
这一别,就是十几年。
在寄养的乡间,幼小的贺麓成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他长在朴实的农家,乡亲们称他为“贺家小子”。
他的童年没有父母的陪伴,但也算得上平静,寄养他的“爷爷奶奶”家境尚可,温饱无忧,但孩子的心里,总是有一种隐隐的孤独感。
时间一天天过去,生活似乎波澜不惊,直到1949年8 月的一天,那一天,贺麓成正准备跟邻居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却被“爷爷奶奶”叫回了家。
推开门,他看到一位陌生的女子正站在堂屋里。
女子穿着一身简单的军装,眼里含着泪光,却强忍激动的神情对他张开双臂:“我是你妈妈,孩子,我来接你了。”
贺麓成愣在原地,眼前的女人虽然亲切,却对他来说陌生得很,他下意识地回头看向“爷爷奶奶”,老人点了点头,声音沙哑地说:“这是你亲娘,跟她走吧。”
从乡村到城镇,从躲避追捕到革命胜利,这对母子终于重逢。
然而重逢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几个月后的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贺麓成的命运。
那一天,他与母亲同行,不料遭遇意外,母亲当场离世,而年仅14岁的贺麓成也身受重伤,他在车轮下昏迷醒来时,发现母亲已冰冷的身躯静静地躺在他身旁。
学业优异母亲去世后,年仅14岁的贺麓成被接到上海,投奔他的姨妈贺子珍。
初到上海的贺麓成,对这个繁华的都市既陌生又好奇。
他从未见过这样热闹的街市,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人流熙攘,与他之前的乡村生活仿佛是两个世界。
与上海的繁华相比,贺麓成的内心却是孤独的,他的口音略带家乡腔调,经常引来同龄人的讥笑。
他下定决心,不能因为别人的嘲笑而放弃自己的人生,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发誓要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起初,贺麓成的基础薄弱,甚至连许多简单的课程都无法跟上,尤其是在上海这种教学水平严苛的学校,他显得格外吃力。
他从未抱怨,也从不退缩,每天早晨,当同学们还在赖床时,他已经打开了课本;深夜,当灯光在宿舍逐渐熄灭时,他的书桌上还亮着微弱的灯火。
三个月后,贺麓成的成绩突飞猛进,从班级末尾直冲前三名。
老师对这个勤奋的少年刮目相看,甚至多次在课堂上用他作为其他同学的榜样。
时间在奋斗中飞逝,很快到了考大学的年纪,贺麓成考了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工科学府——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他用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这所大学,成为学校中极为耀眼的新星。
进入大学后的贺麓成,依旧保持着勤奋的作风,他的日子几乎被学习与实验填满,无论是艰深的数学公式,还是复杂的电路设计,他都孜孜以求,力求做到最好。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在每学期的成绩单上,他的名字总是位列前茅。
甚至有一次,他在实验课上提出的一个独特设计,被教授直接采纳作为研究课题,这一切,让贺麓成愈发坚定了自己的目标。
大学毕业后,他又成功考取了留苏研究生预备班,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优秀学生之一。
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化,贺麓成未能如愿前往苏联深造,但他并未因此气馁。
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组织的分配,进入了国防第五研究院,从此开始了与导弹事业的不解之缘。
“001”号专家1961年的一个初秋清晨,北京郊外的国防第五研究院里,贺麓成一如往常地坐在实验室的工作台前。
他的面前,是摊开的俄语技术文献,以及几页密密麻麻的手写草稿。
加入国防研究院后,贺麓成被分配到导弹设计部门,成为我国第一批导弹工程师之一。
由于他留学预备期间曾系统学习俄语,组织决定让他负责翻译国外导弹技术文献。
这份工作枯燥而繁琐,成堆的技术名词和公式让很多人感到头疼,但贺麓成却乐在其中。
有一次,他发现某份资料中的控制系统设计存在逻辑漏洞。
如果按照原方案执行,很可能会导致飞行偏差。贺麓成连夜研究了多种解决方案,最终提出了一套更加稳定的设计。
次日,当他把方案交给团队时,资深专家们仔细研究后,纷纷表示赞同,从此,他在研究院内的地位逐步确立。
1964年,中国第一枚完全自主研发的中近程导弹迎来关键性试验。
发射场上,导弹静静伫立,像一位等待检阅的战士,贺麓成站在指挥室里,注视着屏幕上闪动的数据。
他的心跳伴随着倒计时加速,而理智却让他保持冷静。
导弹升空的一刹那,整个发射场寂静无声,紧接着,成功的消息传来,所有人都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贺麓成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展。他不仅参与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发,还涉足人造卫星和洲际导弹的设计。
他的工作强度也随之增加,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是常态,他的实验室常年灯火通明,堆满了图纸、仪器和笔记本。
由于他的卓越贡献,贺麓成被授予国防研究院的第一张高级工程师职称证书,证书编号“001”。
这份荣誉并没有让他改变低调的行事作风,他从未在同事面前提及自己的身世,也不曾向领导提出任何特殊待遇。
身份解密后1983年的一个春日,北京国防第五研究院的办公室内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文件堆积的桌面上,贺麓成埋头于新一轮导弹项目的研究。
这时,一个意外的电话打破了实验室的安静,电话来自民政部门,内容则是确认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贺麓成是否为烈士毛泽覃的亲生儿子?
消息传开,研究院上下都掀起了议论的浪潮,“贺麓成居然是毛主席的亲侄子?”
对于同事们来说,这无疑是个爆炸性消息,毕竟,谁都无法将这个一贯低调、朴素、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与毛主席联系起来。
这位“当事人”面对同事们的震惊却显得格外平静,他只是简单收拾了东西,按照通知的要求前往民政局,领取属于父亲毛泽覃的烈士证书。
领证归来后,同事们纷纷上前道贺,甚至有人调侃:“贺工,这下您的身份可够威风了。”
贺麓成却只是淡淡一笑:“身份是父辈留给我的,而我需要留给后人的是自己的工作。”一句话,让所有人顿时肃然。
尽管身份曝光,但贺麓成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
他依然每天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他的孩子们对父亲的家族背景也几乎一无所知,因为在家中,贺麓成从未谈论过这些往事。
1995年,贺麓成因身体不适卧病在床,这一年,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他将孩子们叫到身边,语气温和却庄重:“你们把姓改回‘毛’吧。”这句话让他的子女一时哑然无语。
多年来,他们一直以为自己只是普通的“贺家人”,从未想过与毛家有任何关联。
面对孩子们的困惑,贺麓成语重心长地讲述了埋藏心底多年的家族往事。
他从父亲毛泽覃的革命经历说起,讲到母亲贺怡在颠沛流离中将他寄养在乡间,又讲到母亲离世后他辗转来到上海,由姨妈贺子珍抚养成人。
他哽咽着说道:“当年母亲为了保护我,改了我的姓;今天我希望你们改回去,是为了告慰你们爷爷的在天之灵。”
子女们这才明白父亲多年隐忍的原因,他们谨遵父亲的意愿。
改姓之后,贺麓成的子女依然低调,他们延续了父亲的精神,以实干为荣,以贡献为乐。
他们没有借助毛家的名气为自己谋求任何特殊待遇,而是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中默默奉献,为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本文标题:毛主席病逝多年后,贺麓成把子女们叫到一起:你们把姓改回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