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 横空出世:AI Agent 新星还是营销产物?
今天凌晨,Manus 横空出世,然后白天突然火爆全网,而又引发热议,其热度甚至可以用“现象级”来形容。
没想到我以为的几天才会火,居然第一天就爆了。
不过,随着 Manus 的爆火,三种声音也逐渐浮现:
“一码难求”: 社交媒体上,求 Manus 激活码的呼声此起彼伏,甚至出现了高价倒卖的现象。“营销炒作”: 不少人质疑 Manus 团队利用饥饿营销等人为手段,制造热度,甚至有声音称其为“精心包装的软文”。“中国团队,国际面孔?”: Manus 全英文的宣传视频、官网设计,以及仅支持谷歌、苹果账号登录的方式,难免会让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质疑,这真的是一家中国公司开发的产品吗?Manus 究竟是实力派 AI Agent 新星,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泡沫?其国际化的产品设计,与其背后的中国团队背景,是否存在某种矛盾?
然后对这三种观点,有些不吐不快。以下单纯是我个人观点。
好的,我们来一起完成文章的第一部分:激活码狂热——Manus 的饥饿营销?
激活码狂热——Manus 的饥饿营销?Manus 发布后,最先引爆舆论的,莫过于“一码难求”的激活码现象。
在各大社交平台的介绍文章中,求 Manus 激活码的帖子随处可见。
而且,在某鱼上,Manus 的邀请码竟然被炒到了数百元甚至数千元的高价。先不说这些标价上万的邀请码是不是真的,但原本免费的内测资格,竟然被人当成了盈利的工具。
面对邀请码的疯狂炒作,Manus 官方也做出了回应。
Manus AI合伙人张涛说,Manus AI 从未开设任何付费获取邀请码的渠道,也从未投入市场推广预算。
他表示,团队最初只是希望分享在探索 agent 产品形态过程中的阶段性收获,因此服务器资源是按照行业里发布一个 demo 的标准来准备的,未曾预料到会引发如此巨大的反响。也就是说服务器资源紧张。
其实我觉得到处求邀请码这种行为为啥不对的。
我在零点51分发的文,在官网提交的申请的时间更早,到现在也没收到邀请码。
于是我厚着脸皮找大聪明老师求邀请码去了,等到了他助理的回复。。
面对新产品,先不要去质疑,保持好奇心,然后行动起来,去用!何必给自己增设藩篱呢?
好的,我们继续完成文章的第二部分:官方营销还是实力出圈?—— 自媒体人的视角与个人分享
官方营销还是实力出圈?Manus 的爆火,不仅吸引了普通用户的目光,也引发了众多头部 AI 自媒体人的关注和解读。一时间,关于 Manus 的分析文章和视频刷屏各大平台,为这场热潮再添一把火。
在一些热门的文章下,有朋友就说了,啊,这都是营销,这都是广告。
我们先来看看最早发布在公众号上面的情况
最早应该是RaDesign发布的,然后花椒老师发布,然后赛博禅心大聪明老师发布。
作为一名 AI 爱好者,在看到了大聪明老师发布的内容后,我下意识觉得,这太牛逼了。你看,我连邀请码都没有,我并非出于商业目的,而是被 Manus 所展示的技术潜力深深吸引。
大聪明老师之所以发布,因为这个产品是他朋友做的。
然后李继刚老师在今天下午1点多发布了实测。
我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主动分享一些感觉厉害的、新奇的确实厉害的东西出来时候,就有人觉得是广告,软文,打钱了……
还有各种阴谋论。
还有知乎上的这个
还是那个观点,先不要做目的性评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真的是 Manus 的宣传吗?是不是过于夸张?
这重要吗?
你要关注的是实际效果能不能达不到预期?
Manus 的功能与其他 AI 产品有无本质区别,还是说只换了一种包装方式?
自己去官网的cases体验一下,到底这些博主是不是收费贩卖。
只有一个东西火起来以后,才会有各种自媒体去自发宣传,目的大家也懂,蹭热度。
不过 Manus 作为一款新兴产品,肯定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创新性和潜力。
我更希望大家以开放的心态,看待 Manus 这样的 AI 创新产品,去实际体验一下,给予它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
中国芯,世界范?—— 别让“反崇洋媚外”的帽子遮蔽了创新!Manus 火了,但比产品本身更火的,是关于它的“国籍”之争。
“自己都不说中文,以为是外国人做的,这是啥意思?”
“为什么搞英文?还想让老外认可吗?”
“中国人做的东西,先给外国人用,这是什么操作?”
"官网也都是英文、登录也用的谷歌和Apple账号注册登录,这是国内公司产品吗?"
打开知乎、今日头条,类似的质疑声铺天盖地。Manus 全英文的界面、官网,以及“只认”谷歌、苹果账号的登录方式,似乎成了“原罪”。
Manus官网全部都是英文,官方宣传视频中也都是英语配中文字幕,就连官网上提供的联系方式也都是X平台这种海外社交媒体,并且申请邀请码需要通过苹果账号或谷歌账号进行注册。
面对这些声音,我想说:
醒醒吧!都 2025 年了,还抱着“中国人做的就必须先给中国人用”的狭隘观念不放?
难道中国的产品,就不能有国际化的视野和雄心?
难道中国的开发者,就不能用英文去和世界对话?
别动不动就扣“崇洋媚外”的帽子!
Manus 的团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团队。由Monica团队开发的。
Monica.im团队曾分别得到真格基金和腾讯的资金支持,不过被腾讯投资事未得到证实。
Manus AI 背后的创始人肖弘,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15年,他毕业后创业,推出“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相信玩微信公众号和企业微信的都听过。
2022年大模型浪潮兴起后,他正式创立Monica,专注海外市场,这是一款All-in-One的AI助手,当用户在浏览器中点开它的小图标,就能直接使用其接入的各大主流模型。2024年,Monica用户数量翻番,达1000万。
今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打造出了一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AI 产品。他们选择用英文作为主要界面,或许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或许是为了更方便地与全球开发者交流。这有什么错?
一个纯中国团队打造的产品,却以纯外语宣传,这意味着似乎这款通用Agent目标用户是海外市场。Monica.im专注海外市场,是一款All-in-One的AI助手。别把“民族情感”当成“道德绑架”!
当然,我们都希望中国的科技成果能够首先惠及国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就不能有自己的市场选择。
Manus 或许有自己的战略考量,或许认为海外市场更适合其发展。
我们应该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而不是用“爱国”的名义去绑架他们。
更何况,谁说 Manus“不给国人用”了?
目前 Manus 只是处于内测阶段,尚未正式发布。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Manus 就会推出中文版,甚至针对国内用户进行优化。我们不妨多给 Manus 一些时间和耐心。
真正的问题,不是 Manus 用不用英文,而是我们有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以前我们总是习惯性地问:“外国人怎么看?老外认可吗?”
难道中国的产品,一定要得到“老外”的认可,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难道我们不能有自己的标准,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追求?
但是现在呢?我们好像表现的好像太过自信了,中国的东西就应该用中文,
我们需要更多像 Manus 这样的团队,敢于走出国门,敢于与世界一流的 AI 产品同台竞技。
我们需要更多像 Manus 这样的产品,用实力去赢得世界的尊重,而不是靠“刻意讨好”某些人,也不是靠“刻意抗拒”某些人。
少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多一些开放的国际视野!少一些道德绑架,多一些对创新的包容和支持!少一些“反崇洋媚外”的伪自信,多一些对中国 AI 的自信!
我们不管说中文还是说英文、不管面向海外还是面向国内,从之前的deepseek到现在的Manus我们真的都很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