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他不要竞争”,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回应 “格力会不会像雷军一样做更大更多的东西” 时,给出了这样的答复。


  短短一句话,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暗流涌动。要知道,十年前,董明珠与雷军曾立下著名的 “十亿赌约”,公开对赌,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彼时,这一赌约被视为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新兴势力的激烈碰撞,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商业模式的较量。如今,董明珠一句 “不竞争”,背后的深意耐人寻味。


  董明珠的表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格力当前的发展现状。一直以来,格力都专注于家电赛道,“好空调,格力造” 的广告语深入人心,格力也凭借空调业务在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格力近年来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寻求突破,格力掀起了一场 “改名运动”,将 “格力专卖店” 集体变身 “董明珠健康家”,试图强化全屋家居概念,打造一站式的家居体验。同时,董明珠还将个人 IP 与品牌深度绑定,从格力手机开机画面到 “董明珠的店” 亲自下场带货,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但这一策略却引发了不少争议。部分人认为,门店改名有 “个人凌驾企业” 之嫌,过度依赖个人 IP,可能会让企业形象变得过于单一,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而且,格力在多元化拓展方面的成效并不显著,股价持续低迷,市值也远远不及小米。


  反观雷军,小米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专注于手机业务的厂商。如今的小米,已然构建起一个庞大的 “科技生态帝国”,除了手机业务稳固发展外,在汽车、AI、等领域多线并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就拿小米汽车来说,小米 SU7 Ultra 凭借赛道级性能以及 AIOS 操作系统的研发,不仅拉高了品牌溢价,更通过技术协同构建起坚固的护城河。2025 年,小米计划投入 300 亿研发资金,其中 AI 占比 25%,足见其向 “技术驱动型” 转型的坚定决心。


  董明珠此番 “不竞争” 的表态,从某种程度上,或许是她意识到了格力在生态化布局以及技术纵深上与小米存在的差距。与其在不熟悉的领域,按照小米的游戏规则硬碰硬,不如退守家电基本盘,巩固自身在传统优势领域的地位。这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务实选择,也是董明珠一贯坚持的稳健风格。


  董明珠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传奇。早年,丈夫早逝的她,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从格力最底层的销售员做起,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一步一步走到了如今格力电器董事长的位置。在格力的发展历程中,董明珠始终秉持着独立自主的精神,带领格力坚持自主创新,从一家传统家电企业逐步转型为科技创新型公司。这种独立自主的心态,让她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在与雷军的过往交锋中,董明珠曾表示自己做手机是分分钟的事情,还断言如果自己做手机一定会超越小米。当时的她,对自身实力充满信心,展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然而,格力手机在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与小米等主流手机品牌存在较大差距。这段经历或许让董明珠更加明白,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竞争规则和成功要素,贸然进入不熟悉的领域并非易事。


  如今,董明珠说不跟雷军竞争,并不是她畏惧竞争,而是她更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她深知,格力在家电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品牌口碑,这是格力的核心竞争力。与其盲目跟风,涉足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不如专注于家电业务,继续深耕细作,将格力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挖掘和放大。


  此外,董明珠一直强调产品质量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她认为,网红不是靠虚拟概念打造出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产品。格力要成为网红,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得到社会尊重与认可的企业文化。这种对产品质量和企业文化的执着追求,也反映出董明珠脚踏实地的心态。她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企业管理等方面,而不是盲目追求多元化扩张和市场热点。


  当然,董明珠的 “不竞争” 策略也并非没有风险。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巨头凭借生态优势不断侵蚀传统行业的市场份额。如果格力仅仅局限于家电基本盘,而不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可能会逐渐被时代淘汰。而且,随着董明珠年龄的增长,格力的接班人问题也日益凸显。过度依赖董明珠个人 IP,可能会让企业在接班人的选择和培养上陷入困境。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不与雷军竞争,并不意味着格力就放弃了发展和创新。格力可以在坚守家电主业的基础上,加大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渠道拓展等方面的投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在智能家居领域,格力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家电产品方面的优势,打造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家居解决方案,与小米等科技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


  董明珠说不跟雷军竞争,是她基于自身经历、格力发展现状以及对行业趋势的判断所做出的决策。这背后体现出她独立自主、务实稳健、专注产品的心态。在未来的发展中,格力能否在坚守主业的同时,成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持续关注。